华中农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凯发体育官网

 华中农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凯发体育官网

规划管理

planning management

华中农业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6-07-22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攻坚阶段,也是学校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收官阶段。为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加快实现发展愿景,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校党委、校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持深化改革,克难攻坚,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2年7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验收并受到中央三部委奖励。2013年4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五个一流”发展目标;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我校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12月,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一)成绩与现状

办学规模稳中有升,研究生比例有所提高。特色学科优势明显,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师资力量持续增强,创新团队茁壮成长。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依法治校有序推进,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成果斐然。

(二)问题与困难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相比,与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学科的学术声誉和社会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学科发展不协调,构建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有待形成广泛共识。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总量不足;战略科学家、高端领军人才偏少;技术支撑队伍结构不合理,机制不活;人事制度改革需深入推进。

3.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优质研究生生源不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有待深入推进。

4.原创性重大科研标志性成果偏少,影响国家和地方重大决策的咨询建议不多,“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有待提高。

5.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现代大学制度不够健全,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6.开放办学能力不强,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高,发展视野不够开阔。

7.筹措经费渠道偏窄,自我造血功能较弱,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8.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二、“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新契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双一流”建设,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科技、财政拨款等方面改革,迫切要求学校改变教育观念,找准发展定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精准扶贫等战略的实施,湖北省“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等战略体系的实施,武汉市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大学之城”建设,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学科提供广阔空间。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校发展提出新要求。农业公益属性更加突显、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业成本快速增长,国际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更加显现;“五化同步”的发展路径中,农业现代化是明显短板,迫切要求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服务转型升级。

新科技革命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新动力。当前,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技术正在孕育,创新活动向个性化、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绿色革命正在酝酿,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更加重视人类营养和健康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国家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深刻的科技变革和旺盛的创新需求,迫切要求学校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路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建设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学校特色发展亟需突破日益增强的改革压力和资源约束,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等面临严峻挑战。高等教育财政安排从紧,科研资助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学校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和争取社会捐助压力增大。社会需求变化,高考生源总数持续下降,更多国外境外大学进入国内招生,加之研究生推免政策调整、本科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录取等改革,涉农近农专业招生面临新的压力。学校用于未来发展的办学资源短缺会更加凸显。

面临“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三、“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紧扣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学校发展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

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法治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协调促进发展、绿色引领发展、开放推动发展、共享引导发展,深入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强校和开放办学、信息化战略,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基本形成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努力创建一批处于国内前列、若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办学特色、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为建设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指标

1.学科建设。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布局,优势农科及生命科学等特色学科保持国内一流或迈入国际先进水平,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理科等学科有明显进步。

2.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规模适度扩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新的进展,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3.人才培养。建成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大突破,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明显提升。

4.科技创新。建成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势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术拓展成效显著。

5.社会服务。“111”计划和“双百”计划内涵有新拓展,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新进展,智库建设有突破,决策支持能力显著提高。

6.国际合作。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扩大,多数学院与两所以上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或世界知名企业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

7.条件建设。构建一批教学科研公共平台,建成若干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教学科研、民生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图书、文献和数据资源更加丰富,校园信息化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8.校园环境。校内自然村拆迁全面完成;校园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公共服务更加规范、设施更加完备;“美丽华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自然风景优美、基础设施优良、文化底蕴厚重、学术氛围浓厚、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流校园环境。

9.管理创新。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具有华农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清晰,运行高效;校内民主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共享机制更加优化;师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救助机制基本形成;社会参与办学和监督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10.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各级党组织领导改革发展能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提高;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全面建成,作风建设得到全面改善,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更加浓郁;智库型、服务型统一战线建设得到加强。

11.思政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得到加强,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取得重要进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格局全面形成,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全面提升。

12.文化建设。保持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诚实守信、包容并蓄、民主自由的学术文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得到加强,文化育人环境更加优化。

四、“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对策

(一)实施特色立校战略,建设一流学科

1.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2.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3.调整优化学科布局。

4.加快发展工学学科。

5.提升人文社会学科水平。

6.强化基础理科支撑能力。

7.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一流师资

8.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地位。

9.实施狮山硕彦计划。

10.努力建设一流教学、科研团队。

11.实施卓越员工计划。

(三)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培育一流人才

12.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3.实施一流人才培养计划。

14.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5.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16.全面提升课程质量。

17.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18.构建人才全面成长体系。

19.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20.推进优质生源工作。

21.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

(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产出一流成果

22.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3.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能力。

24.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25.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26.提升成果产出能力。

2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8.加强狮山智库建设。

(五)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

29.实施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计划。

30.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31.提高学生国际视野。

32.推进国际科研合作。

33.努力提高国际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34.加强与企业和地方的战略合作。

(六)实施信息化战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35.强化信息化的支撑功能。

36.实施信息化提升计划。

37.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38.构建信息化科研协作平台。

39.提升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

40.加强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五、“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保障举措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加强群众组织建设。

6.加强党员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7.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8.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9.完善学术治理体系。

10.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11.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3.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14.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办学新机制。

15.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三)改革创新配置机制,强化条件保障

16.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17.完善内部预算分配制度。

18.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9.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20.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提高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22.全力保障民生。

(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强化文化保障

23.全面推进文化育人。

24.大力弘扬华农精神和文化。

25.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

26.传承和培育优秀的学术文化。

27.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28.打造独具魅力的“美丽华农”。

29.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30.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六、“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组织编制,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经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代会等审议,由校长办公会、校党委全委会审核通过,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学校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的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全面维护规划的权威。

(二)建立规划体系

建立由总体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建设、本科教育事业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基本建设、财力与资源保障、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11个专项规划,16个院(部)规划构成的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总体规划要在专项规划、学院(部)规划中得到具体细化和落实,并与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综合改革方案等衔接协调,确保规划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向能指导未来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各战线工作。

(三)明确工作任务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强财务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资源配置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四)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自查、中期检查和期末评估考核,逐步推开学科规划实施的校外专家评估和国际评估,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资源配置和领导班子考核范畴。对规划实施不力的单位及时约谈,并对实施较好的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给予表彰奖励。

(五)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专题研讨、交流座谈、专题报告、各类学习培训、新媒体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领会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企业等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网站地图